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都有哪些检查方法
一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检查方法有哪些
1、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
常超过20×10^9/L,血片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,以中性中幼、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;原始细胞一般为1%~3%,不超过10%;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,后者有助于诊断。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,晚期血小板渐减少,可出现贫血。
2、骨髓
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,以粒细胞为主,粒:红比例可增至10~50:1,其中,中性中幼,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。红细胞相对减少。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,晚期减少。
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(NAP)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。(重要特点,与其他疾病的重要鉴别点)。
3、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
90%以上患者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,t(9;22)(q34;q11),9号染色体长臂上C—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(bcr)形成bcr/abl融合基因。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。P210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,导致粒细胞转化和增殖,在慢粒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二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方法
1.血象
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,常大于100×10^9/L,以中、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,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在正常范围或偏高。当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之和>20%时应警惕慢粒急变的可能。嗜酸粒细胞绝对数增多,均为成熟细胞。可有中度贫血,亦可见幼稚红细胞,血小板数大多增高或减少。NAP积分显著降低。
2.骨髓
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,粒:红比可达10~15:1。其中粒系增生尤为突出。以中、晚幼粒细胞为主,慢性期原粒细胞<10%.嗜酸、嗜碱粒细胞增多。红系受抑,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。偶见Gaucher。细胞。
3.染色体90%以上患者Ph染色体阳性。急变期患者往往尚有其他染色体异常。
4.分子生物学检查
绝大多数患者bcr/abl基因阳性,部分Ph染色体阴性患者也可检出该基因。
5.生化检查
血尿酸水平增高,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。血清乳酸脱氢酶可增高。
三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
1.常用治疗
(1)水化、碱化尿液:①减少尿酸形成:别嘌醇100mg,每日3次,当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、脾明显缩小、无明显高尿酸血症时停药;②大量补液,使尿量维持在150ml/h;③5%碳酸氢钠100—200ml/d。
(2)白细胞单采术:对于高白细胞综合征者,可快速降低白细胞计数,避免白细胞过多可能阻塞微血管而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的危险。妊娠CML者早期进行可避免化疗对胎儿的不良作用。单采虽然可快速降低白细胞计数,但维持时间短暂,需尽快化疗。伴有血小板过多时,可随治疗CML白细胞下降而下降,但有时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而血小板仍持续增高。可采用血小板单采,但不能降低骨髓中巨核细胞,维持时间短暂,或口服苯丁酸氮芥6mg/(m2·d),用2—6周可维持血小板数正常。
2.化学治疗
羟基脲:细胞周期性药物。特异性抑制DNA台成,起效快。维持时间短。约80%患者可达血液学缓解,25%可有细胞遗传学反应。不良反应少,耐受性好,与烷化剂无交差耐药性。治疗慢粒白血病其中位生存期比用白消安者长些,且急性变率也低些。对患者以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无不良影响。常用剂量:3g/d,分3次服用,待白细胞计数减至20x10^9/L左右时,剂量减半。减至10×10^9/L左右时,改为小剂量(0.5~1.0g/d),维持治疗。用药期间需经常检查血常规,以便调整药物剂量。
四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保健
一、护理:慢粒由于个体差异、加之治疗方法不同,使就诊后生存期长短悬殊,一般21~45.5个月,长期存活7~20年以上病例仅为少数。多因急变而病情加剧恶化,约75%~85%的慢粒在1~5年内由稳定期转入急变期,慢粒一旦急变,预后不良,半数以上病例在3~6个月内死亡,仅极个别病例能超过1年,因此急变是慢粒的终末表现。
二、饮食
药膳食疗:
女贞天茅鸡蛋粥:
[原料]女贞子20g,天冬、茅根、野葡萄藤15g,粳米100g,鸡蛋2只,红糖适量。
[制法]各药分别洗净,水煎2次,每次用水600mL,煎20分钟,2次混合,去渣、留汁于沙锅中;再将粳米淘净放入,小火慢熬成粥,磕入鸡蛋,下红糖打散,熬溶。
[功效]养阴清热,凉血。用于慢性白血病,症见低热者。
[服法]分1~2次乘温空腹服,连服7日为1个疗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