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恒健
明洪武年间,在远离明朝都城数千公里的四川泸县,诞生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龙桥——龙脑桥。
令人惊异的是,据历史文献记载,在当时泸县境内,桥礅桥身有龙形装点的桥梁竟有429座。即便是在今天,仍有140多座龙桥饱经风雨、历尽劫难,如彩虹飞架在泸县的130多条河溪之上。
修建于公元1368-1398年的龙脑桥,卧伏于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所跨越的九曲河上。它建成以来,历朝历代保护有加。及至公元1778年(乾隆四十三年),乾隆更是下旨“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”。
龙脑桥全景 本文图除注明外 均为 马恒健 摄
坚如磐石的结构
我从泸县县城出发,沿泸隆公路北行2公里左右,又按公路右侧一块标有“龙脑桥”的指路牌,拐进一条乡间机耕道。汽车在略有起伏的田畴上穿过一座座农家小院,在一个毗邻几户农家的大晒坝前戛然而止,没有路了。
此时我眼前,没有河流没有桥,也没有如织的游人,四周静谧得如同幽谷荒野。
我凭感觉,沿着晒坝边的一条石径顺坡而下。透过树木细密的枝条向低处望去,一条蜿蜒曲折、水流清澈的小河蓦然展现在眼前。古朴、壮观的龙脑桥,就像蛟龙跃出大海一般,在那一瞬间向我眼底奔来。
立于桥头的一通桥记石碑上写着:“龙脑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,长五十四米,有桥墩十四座,中部八个桥墩依次雕有龙、狮、象、麒麟等吉祥物,气势磅礴,雄伟壮观,各部雕刻雄博刚毅,工艺规整,其细部刻工一丝不苟。故眼、耳、鼻、眉韵态十足,鳞翅流云栩栩如生。继承和发扬了秦、汉和唐、宋石刻传统。”
村民过龙脑桥赶场
在我国平梁古石桥中独占鳌头的,是最为知名的卢沟桥。而同为平梁古石桥的龙脑桥,荣幸地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、高级古建筑师罗哲文先生誉为“神州第二桥。”
有几个龙脑桥的桥体数据,也许能给人们一个实在的印象:每个桥墩由4根长3.6米、宽0.95米、厚0.6米的大石条组成,每根石条重约6.8吨,因此,一个桥墩的仅石条总重量便有27吨多;而桥墩上最大龙体整石(每个桥墩上的龙头重量有差异)重约13.6吨,这样算下来,整个桥墩全重30多吨!由此也可以想象,占龙体大部分重量的龙头,是何等威武雄壮。在龙的口内,是运用镂空雕刻技术,从整石上凿雕而成的石球,可滚动自如却不能取出,仅这龙口中的“宝珠”,一颗便重达30多公斤!
当我行走在这座600多年的古桥上时,尽管桥面距河面仅2米左右,且没有护栏,但我心中仍十分踏实,甚至有人戏称可驶过重型坦克。这是因为桥墩间长近4米、宽约1米的石板,其厚度竟达0.6米。据陪同我的龙脑桥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,每块石板重量为6吨。桥墩间由这样的两块石板并列安置在桥墩凹槽内,不仅桥面平整,桥板也不会左右移动,再加上桥墩本身坚如磐石,再汹涌的洪水也不能撼动桥体丝毫。
当地小孩最爱在此玩耍
据介绍,中国古代许多梁式桥是用条石作构件,并用石灰或糯米浆等来粘接填缝,时间不长倒也无妨,天长日久灰浆便会脱落剥离,从而带来安全隐患。而龙脑桥利用巨大石板的自身重量,垒砌在自身极重的桥礅的凹槽内,且在凹槽与桥板结合面凿刻粗糙纹路,以增加摩擦力,从而使石板完全固定,达到了既不用榫铆也不用灰浆,也能使此桥千年不毁的目的。
罕见独特的造型
如果说龙脑桥的结构使此桥异常安全牢固,那么,它的石雕艺术更具有全国罕见的独特之处。
由桥东向桥西,第一座桥墩雕像麒麟,其形象龇牙咧嘴,怒目圆睁,令人心生畏惧;第二座桥墩雕像白象,则大耳下垂,神态安详,令人心生欢喜怜爱。接下来,居中的4个桥墩上的雕像是龙,其形态各异:或龙首高昂,张牙伏爪,似一飞冲天;或引颈向前,龙口微闭,似遨游大海……第七座桥墩雕像青狮,则一改嗜血猛兽的形象,温驯得如一只小猫。最后一座桥墩雕像又是麒麟,此麒麟虽显得桀骜不驯,却给人活泼顽皮的感觉。
龙头石雕
对于平梁桥的修建,其建造工艺对安全性和实用性早已有基本的保证。但是,在桥身的造型和装饰方面的创意,长久以来,远不如拱桥、廊桥那么灵动、潇洒。龙脑桥能够令人惊喜、令人赞叹,就因为古代的能工巧匠,另辟蹊径地在桥礅上做足了文章。
据说,泸县的龙文化在汉代便出现了。那时,民间便以舞龙的方式来祭祀求雨。由于泸县这片地域虽水系发达却旱涝无常,因此当地人便用桥上的龙来安抚泛滥的河水,天旱时便舞龙来向老天祈雨。
我回到河畔的坡上,再次回眸龙脑桥时,那位工作人员意味深长地对我说:“龙脑桥最壮观的场面,一年难得见到几次哦!”
涨水时节的龙脑桥别有美感 傅琨 摄
原来,如果遇到涨水,河水刚好淹没桥面,河面上便只见这8只神兽的头尾。它们像活生生的庞然大物,在激流中斩浪博击,龙口和麒麟口中的石珠在流水冲击下滚动,并且发出咕噜噜的响声。那场面,真是惊心动魄、气势磅礴啊!
虽然无缘见到这个场景,但是,在夕晖的映照下,这凝聚600多年风雨、泛着青铜色光芒的雕像,仍令我对这厚重的历史产生更多的想象。
责任编辑:钱成熙
校对:丁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