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浙江行侧记之三
“科学文化8+1校园行”活动进入第二天。3月26日下午,中科院首任院长,考古学家、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来到杭州风帆中学,为同学们讲述了父亲的一生。为了更好的互动交流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,学校特意安排了喜爱文学的孩子们与郭庶英老师在直播教室交流,同时向全校24间教室开放直播。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约1000人同时在线参加了报告会。
通过郭庶英的深情讲述,风帆文学社的孩子们穿越时空,与远在天际的郭沫若先生进行了一番心灵对话。只有生活在身边的亲人,才能披露这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。
郭沫若最初立志学医。16岁和35次时,曾两次患上伤寒,高烧不退导致听神经受损,他患上了严重的听力障碍,不得不弃医从文。
因为听力的障碍,对他来说,接待来华访问的艺术团体,欣赏精美的音乐艺术作品,是很困难的。他曾自嘲:“我是个聋子,听音乐,摆样子”。但是,他没让任何人发现他有这个缺憾。
郭沫若曾投入大量心力翻译《浮士德》。就在他克服了种种困难、大功即将告成之际,老鼠偷吃了文稿,他不得不从头再来。
郭沫若晚年患肺炎,14次入院出院。在家养病期间,为了照顾他,工作人员在卧室外面支了个行军床,从床头灯的开关上拉了根绳子绑在自己脚上。郭沫若半夜起床,只要一开灯,工作人员马上就醒了。郭沫若很奇怪:为什么自己一开灯,年轻人就醒了?后来,他发现了这个奥秘。为了不影响工作人员休息,他干脆晚上就不开灯了,偷偷地摸黑起床。
郭庶英深情地说:“他对每一个人的细微的关心……那是很心连心的一种体贴,我觉得他一生当中都在奉献。”
报告的结尾,郭庶英引用了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:“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,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,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,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”。
“为人民、为大地,奉献自己的一切,这正是父亲的希望,也正是父亲的精神所在”。说到这里的时候,年近80的郭庶英眼睛微微湿润了。